乐山装修公司白领筑家丫山重生里的村民私人
2024-12-06 来源:饰装装修资讯网
来源:新华网
新华社南昌3月30日电 题:丫山重生里的村民“私人定制”
新华社记者刘菁、秦宏、高皓亮
“牛牯上岭叻,疑是马呀,白鹇下田疑是鹅,指望今年收成好,一年割出两年禾……”清澈的山歌穿透山谷夜晚的幽静,轻柔的灯光扫过棒球帽下歌手黝黑的脸庞,照在他拨动吉他的粗壮手指上。
44岁的丫山村民罗名华是名副其实的“乡村歌手”。半山腰这间挂着“千里走单骑”牌匾的俱乐部,则是他荒弃多年后新改造的老房子。每当夜幕降临,丫山的骑行客便聚在这里,曾经开拖拉机叫卖石灰膏的罗名华开始了他的驻唱。骑行客们感兴趣的,不仅是他乡村摇滚歌手的嗓音,还有他唱的自己写的歌。
这位乡村歌手如今不仅靠在自家农房里办俱乐部赚钱,丫山景区每月还发给他3000元工资,因为他的乡村演唱吸引来了更多的都市游客。去年,丫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,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。
不仅是罗名华,丫山的许多农户在这个山村重生建设中“私人定制”自家的增收模式。
丫山位于江西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,因远看像“丫”字而得名。上世纪90年代靠开矿成富裕村的大龙村,2011年因资源不足、发展无路被列为贫困村。大龙村党支部书记蓝善荣说话间透着惋惜:“六七年前,丫山所在的两个自然村41户人家,只有一栋砖混结构的房屋,其它都是土坯房。”
山还是那座山,村已不是那个村。山村的重生,起源于从这里走出去的农家子弟唐向阳返乡投资,将丫山改造为乡愁满满的旅游景区。
被改变生活际遇的不只是罗名华。曾经,丫山核心景区所在的村庄70%的农房常年无人居住,土地撂荒,多数村民外出务工,在山外买房、租房。如今,超过一半的旧房改造成清新悠闲、风格不一的民宿,150多间客房错落在半山腰,清晨薄雾环绕鸟鸣其中,窗外青山流水花黄菜绿。
“山村重生并非简单地靠谁投入一大笔钱,而在于尊重村里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和各自意愿,让他们‘私人定制’盘活闲置资产、参与山村建设的方式。村民有积极性一起干,事情就好办了!”蓝善荣说。
“只要村民有意愿,我们就因户施策和他们商量出一种开发合作模式。”唐向阳介绍说,全村村民参与丫山旅游建设并无固定的套路,模式上不搞一刀切。比如村民的闲置农房要改造为民宿就有多种方式,村民既可以选择自行改建,也可以分文不出交由景区公司代建;代建的新房村民可以回购自己经营,也可以交给公司经营;村民可以完全自主经营,也可以与公司合作经营,或以经营权入股公司,或由公司提供客源,双方按比例分成。
重生的丫山把山间风景变成活跃的创造,乡土气息深厚的粮仓、酒吧等旅游元素搭载智能感应系统,风格迥异、干净透亮的乡村厕所都被游客当成了看点,跳竹竿舞、走森林步道为这个天然氧吧增添了人气,闲置的山间老屋迎来了邻近的大批广东游客。
“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改造山村,盘活村民的土地房屋资产,都遵循一个原则,那就是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。政府要做的事,就是帮助农民与公司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。”蓝善荣说。
在丫山,无论是土地流转、农房使用权还是劳动力、现金,都可以用来入股。去年村里300多名村民分得各类产业收益和股金红利450多万元。村民罗勇快要倒掉的老宅,由公司出资改造成两层民宿,他觉得自己不像罗名华那样懂经营,就将房子交由公司运营,前5年按照与公司2比8的比例分成,每月能分到三四千元住宿收入,5年后分成比例将改为8:2。罗勇现在在景区开车,一个月也能赚3000多元。
“丫山的青山绿水,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,正在一步步变成金山银山。”大余县县委书记曹爱珍说,地盘活更要人重生,要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,把他们沉睡的资产变成旅游产品,把他们的生产生活纳入到乡村振兴的新产业链中。“过去老乡做给自己吃的酸枣糕、晒在自家门前的辣椒,现在都被游客看上直接买走了!”
“无论怎么搞旅游,丫山的发展都不能和村民割裂。乡村振兴不是脱离原住村民的振兴,而是能让村民宜居兴业的振兴。”唐向阳说。在唐向阳看来,留住村里的人家,就留住了个性经营,保护了村庄的多元。几年前在上海一家企业当白领的本地姑娘钟芳艳,如今应聘为丫山景区总裁办员工,白天脚踩电动平衡车在景区自如穿梭,晚上变身舞台主持人。
唐向阳更为看重的是,产业发展让留下来的村民和返乡的年轻人开阔了眼界,成长为丫山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。“我回到丫山,就是为了让丫山变‘乐山’,让山里人都唱起快乐的歌!”唐向阳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