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安县七里坪电器维修店红安七里坪革命法庭
2024-07-31 来源:饰装装修资讯网
如今的七里坪人民法庭。郑 亮 摄
七里坪革命法庭合议厅(复原)。本报记者 万紫千 摄
我党历史上最早的革命法庭布告,1932年7月由闵丹桂签发。本报记者 万紫千 摄
——访张南一侄孙张克金
1928年,敌人到村里挨家挨户搜查张南一,却一无所得。于是,敌人将全村人集中到稻场上,喊道:“不交出张南一,都别想活命!”,依然没有一人应声。于是,敌人下达了放火的指令。
“紧急关头,我伯爷爷一下子就站了出来,骂:‘老子就是张南一,要捉就捉我!’”张克金讲到这里有些激动。
全村人得救了,张南一被敌人押走,敌人高官利诱,严刑拷打,都没有起效。
敌人在七里坪西门外挖了一个沙坑,用铁丝将张南一的肩胛骨和脚后跟穿起来,推到坑旁折磨。“那时候敌人问他,‘看你还革不革命?’,他坚定地喊,老子要革命!最后,敌人用刀割掉了他的耳朵和鼻子,他昏倒醒来,还是说,‘老子二十年后还要革命’!最后,敌人割掉了他的舌头,推进坑中,将他活埋了。”张克金说。
尽管张家烈士家属的牌子在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时已遭毁坏,但人的信念永远不会消失。直到如今,张克金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全家人到伯爷爷坟前烧纸祭拜。“我们全家都以是张南一的亲属而自豪,伯爷爷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,要永远跟党走!” 张克金说。
——访闵丹桂侄子闵学东
我们是七里坪镇紫云区人,我1944年出生,今年77岁了。闵丹桂原本姓彭,叫彭金枝,哥哥叫彭金元。七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,母亲改嫁给了我大爷(爷爷的哥哥),于是姑妈便改姓闵。
闵丹桂是隔壁村汪之和家的童养媳。民国十二三年时,姑父汪之和被捕牺牲,姑妈当时只有16岁,姑父牺牲后,小爷爷闵成满动员姑妈参加革命,说“你不参加革命,是没有活路的”。姑妈连夜赶十几里路回娘家,加入共产党,参加了黄麻起义。姑妈性格刚烈,不畏强暴,参加革命后,姑妈就帮老百姓抢粮食,惩办恶霸,骑着白马提着盒子枪在闵氏祠堂站岗,保护贫苦人利益。
1931年,红安县革命法庭成立后,闵丹桂担任主席(庭长),同时担任红安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。她敢于坚持原则,不徇私情,不顾个人安危。在“肃反”扩大化中被杀害。
在姑妈的带动和影响下,我的四个伯父后来都参加了革命。我们闵家先后产生了五位烈士。和姑妈一起参加革命的程余香,牺牲得非常壮烈,方圆几百里的乡亲们都晓得。
这些都是我听父亲讲的,我向儿孙们也讲了姑妈的故事,让他们永远记得姑妈的功德,永远做正直善良的人。
据张子静《话说七里坪》一书记载:住在县城附近一个姓耿的人,平日不务正业,其行为介于二流子与小劣绅之间。这姓耿的祖产富有,由他掌握,他认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耿定向和李贽在天台山注经和讲过学,就霸道地说天台山是他们耿家的,遂起了占有天台山庙产的念头。
他逼迫天台山庙里的阮和尚承认天台山庙产是耿家的家庙,阮和尚拒绝。姓耿的就用铁钟罩住阮和尚,并在铁钟下面用烟熏。天台山附近的一些山民看不过去,听说刚成立的七里坪革命法庭办案公正,敢于帮穷人主持正义,就和阮和尚一起下山到成立不久的七里坪革命法庭告状,并取得了胜诉。姓耿的不服,凭借他家亲戚在省城当官,上诉到省法庭,省法庭依据七里坪革命法庭的一审判决维持原判。在方圆数十里传为佳话。
1932年6月,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“围剿”,一些反动民团与国民党军队相互勾结,制造多起流血惨案,革命遭受严重挫折。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,闵丹桂不顾个人安危,亲自带领苏区的部分武装,到反动势力最猖獗的区乡去进行调查。在调查中发现,四区一乡五村村民潘和厚和六村游击队长吕正勇给民团送饭,带领民团对苏区进行包剿,并将苏维埃政府存放的粮食交给民团。在取得确凿证据后,闵丹桂立即组织召开群众大会,将两名可耻的叛徒进行公审、执行枪决。并以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名义将他们的罪行进行公告。群众闻之,无不拍手称快。有力打击了反革命的嚣张气焰,大长了革命群众志气。
来源:人民法院报
记者:刘婧 | 编辑:段茜茜 高倩倩
<